———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朱繼民解讀《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
10月15日,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作為綱領性文件,該意見對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提出了總體部署和要求。為全面細致地了解《指導意見》推出的深刻含義,《中國冶金報》記者在第一時間專訪了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朱繼民。
《中國冶金報》記者:化解鋼鐵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重大意義是什么?為何選擇鋼鐵行業作為工作重點?
朱繼民:當前,我國鋼鐵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全行業盈利水平低,企業經營形勢嚴峻,產能過剩矛盾日益突出。截至2012年底,我國已有煉鐵產能9億噸,煉鋼產能9.76億噸,粗鋼產能利用率僅為72%。若以產能利用率85%作為正常水平,目前非正常閑置煉鋼產能即過剩產能約1億噸。
目前,我國鋼鐵過剩產能的絕對數大,超過其他任何經濟體,且在建產能仍然過于龐大,在建、設計和規劃的鋼鐵項目約有煉鐵產能9700萬噸、煉鋼產能6700萬噸。如果這些產能全部建成且現有產能基本不變,我國將擁有煉鐵產能10億噸、煉鋼產能10.4億噸。
鋼鐵過剩產能的嚴重性不容低估?!吨笇б庖姟分赋觯a能嚴重過剩越來越成為我國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諸多問題的根源;如不及時采取措施加以化解,勢必會加劇市場惡性競爭,造成行業虧損面擴大、企業職工失業、銀行不良資產增加、能源資源瓶頸加劇、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直接危及產業健康發展,甚至影響到民生改善和社會穩定大局。
化解鋼鐵行業產能過剩矛盾有利于鋼鐵行業順應國內外經濟發展新變化,滿足下游行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新要求;有利于行業提高發展質量和經濟效益,不斷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有利于行業推動產業重組、優化產業布局,提升區域市場的控制力和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行業加大節能減排工作力度,打造“美麗鋼鐵”,實現鋼鐵強國夢。
《中國冶金報》記者:如何判斷鋼鐵行業處于產能過剩階段?
朱繼民:產能過剩是指某種商品的生產能力明顯大于市場需求,生產能力存在不合理閑置。按照過去的看法,產能過剩表現為某種產品的生產能力超過產量、銷量或社會需求量的差額。但現實中,人們逐漸意識到,簡單地把產能大于產量的差額全部視為過剩產能是不客觀的,等于說只有“產能=產量”,完全沒有閑置產能,才算沒有產能過剩。若如此衡量,幾乎沒有一個競爭性行業不存在產能過剩。實踐表明,存在適度的閑置產能,是保障供給的必要條件。比如,電力行業須按用電高峰時段的電力需求配備電力設施,在用電低谷時段勢必有一部分產能閑置起來,否則就不能保障高峰時段的供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存在適度的閑置產能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可促進企業技術進步、管理創新,從而使整個行業不斷進步。
閑置產能何為適度呢?這要用到“產能利用率”指標,也就是一定時期的產品產量與當期平均產能之比。不同行業,不同歷史時期,正常的產能利用率有一定區別。就鋼鐵行業而言,按我國歷史經驗,產能利用率達到85%左右較為正常。也就是說存在15%左右的閑置產能是適度的,突出表現是鋼鐵行業平均利潤率與工業行業平均數不相上下。產能利用率過高,比如超過90%,會導致鋼材價格暴漲,進口鋼材猛增,1993年和2003年我國曾經發生過這種現象,說明當時產能是不足的。而產能利用率低于80%,則說明產能已經存在不合理的閑置,下降到《指導意見》所說的70%左右,則說明存在嚴重過剩。產能存在過剩和嚴重過剩的突出表現是,行業平均利潤明顯低于社會平均水平,虧損面加大,直至出現全行業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