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資深專家陳克新告訴記者,幾年前鋼鐵行業(可供統計的重點大中型企業)一年實現利潤過千億元,年度利潤增幅高達五成,利潤率超過20%,占據工業利潤比重一成以上。高額利潤的誘惑,地方政府的土地優惠、稅費減免和投資補貼等政策刺激著各路資本涌入鋼鐵業,導致我國鋼鐵產能由2003年的近3億噸擴大到2012年末的近10億噸。
來自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全國民營、國有鋼企的產量分別為989萬噸、1.18萬噸,各占全部鋼產量的7.7%和92.3%。到了2012年,民營、國有鋼企的產量都為3.62億噸,各占全部鋼產量的一半。
“為什么鋼廠生產停不下來?”新湖期貨分析師李曉調研發現了三個主要原因:鋼企肩負保就業的社會責任,停產意味著裁員,地方政府不愿意;從成本考慮,臨時關停高爐產生的成本將更大,“好比開車點火的單位耗油高于正常運行的單位耗油”;第三,鋼企要在銀行繼續貸款,銀行看的是現金流和產量規模,如果停產,銀行就會停貸,企業的資金鏈就會斷裂。“對于鋼企而言,盡管凈利潤虧損,但只要有毛利潤就能生產,因為銷售收入減去生產成本(不包括管理費用、銷售費用、財務費用等‘三費’和固定資產折舊等)后就是毛利潤,在難以裁員的情況下,工資、折舊費等費用不管停不停產都要支付,如果停產,連毛利潤都賺不到了。”
尚不明朗的轉型
粗鋼產量居高不下、下游市場回暖微弱,鋼鐵行業“金九銀十”的銷售旺季在今年并未出現,慘境被中鋼協不幸言中。根據中鋼協此前的統計,今年上半年,86家中鋼協會員鋼鐵企業的平均銷售利潤率只有0.13%,在全國工業行業中最低,噸鋼利潤一度只有0.43元。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中鋼協會員企業22.67億元的利潤中包括投資收益43.21億元、營業外收支凈額38.8億元,扣除這些因素,鋼鐵主業實際虧損約59億元。
鋼企主業巨虧的主因正是產能過剩。統計部門的數據顯示,我國鋼鐵行業產能利用率逐年下滑,2005-2011年間,煉鋼產能利用率維持在80%左右,但2012年大幅跌至73.9%。
與其在同質化競爭激烈的“紅海”里折騰,何不另辟蹊徑?——這是眾多鋼企擬轉型大力發展非鋼業務的初衷。在這方面,去年因“養豬種菜”引起爭議的武鋼集團最為典型。
現在,在8萬多武鋼職工中,真正與鋼鐵有關的只有1萬多人。屬于非鋼產業的武鋼城市服務集團將觸角伸向衣食住行,武鋼飯菜進入高鐵、校園,武鋼交通運輸公司面向社會運營,武鋼還計劃進軍房地產……武鋼發展非鋼產業的底氣來自2011年的經營數據:非鋼產業營收600億元,占集團總收入的28%;利潤20.8億元,占集團總利潤的60%,系武鋼建廠以來非鋼業務利潤首次超過主業。
另兩家鋼鐵央企也對非鋼業務寄予厚望。寶鋼預計2015年非鋼業務年收入達到2000億元,其中1000億元來自外部非鋼業務收入;鞍鋼擬于2020年實現非鋼業務收入、利潤貢獻達到50%以上。
我的鋼鐵網首席分析師徐向春告訴記者,非鋼既包括“養豬種菜”,也包括采礦業務、工程設計建設、物流倉儲,還包括金融、投資等。他認為,發展非鋼業務對鋼企而言不一定是解藥,反而很容易變成毒藥,“首先,實現多元化經營需要本錢,同時還要對新行業的波動周期和風險有了解。企業貿然轉型,風險可能更大。”
中鋼協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長富指出,鋼鐵企業實現適度多元化,是事關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問題,“但應該堅持做強、做精主業,堅持從實際出發。”他建議,鋼企的非鋼產業可以是發展鋼材深加工,構建鋼材加工產業;圍繞冶金渣、氣、水的循環利用,研究發展循環經濟和節能環保產業、新能源產業;圍繞鋼鐵生產流程,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產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