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中央與地方的GDP、官方與百姓實際感受的CPI、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與匯豐中國的PMI等數據的差異,已逐步“被”社會接受的原因是差異日趨縮小。但像鋼鐵行業利潤指標的巨大差異,實屬罕見。為此,筆者有三點思考謹供參考。
一、規范并統一數據發布刻不容緩
國家發改委和中鋼協日前分別公布了2013年鋼鐵行業效益情況:國家發改委的數據是全國鋼鐵行業盈利2588億元,同比增長28.9%。其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利潤1050億元,增長1.8%,鋼鐵冶煉及加工業利潤1305億元,增長60%;中鋼協的是全國重點統計單位盈利228億元,同比扭虧為盈(如按去年公告15.8億元的利潤,同比增長13.5倍)。更值得關注的是,中鋼協的數據不僅包括鋼鐵主業,還包括副業(見下表)。
以上數據比較可見,2012年發改委利潤數據比中鋼協的多69.7倍,2013年又比中鋼協多10.35倍,兩組數據的差距之大,不僅令業內“大跌眼鏡”,而且無所適從,因為畢竟兩組數據都出于政府權威部門。所以筆者認為,為避免誤讀、誤解、誤調,規范并統一數據發布刻不容緩。
二、全面客觀看待鋼鐵業很有必要
根據職能和統計口徑,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涵蓋全國鋼鐵企業,中鋼協則為加入中鋼協的會員單位。從表象看,中鋼協是民間社團組織,但會員單位卻覆蓋全部國有鋼鐵企業,粗鋼產量占全國總量的80%以上。所以,針對巨大的數據差異,很多專家表示看不懂!為此,筆者通過相關數據比較分析,發現以下三個方面的情況非常值得關注和重視(見下表):
一是非中鋼協會員單位的民營鋼企盈利水平遠超全國平均水平。2013年,非中鋼協會員單位噸材利潤520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15倍,是中鋼協會員單位平均數的12.94倍;
二是中鋼協會員單位中的民營鋼企盈利水平或遜于會外民企。有數據顯示,中鋼協會員單位中,民營鋼企產量約占40%左右,但如果扣除寶鋼、武鋼、太鋼、包鋼等效益較好國企的產量和利潤,那么平均下來的盈利水平遠趕不上會外民企;
三是軋材企業的利潤好于鋼鐵聯合企業。數據表明,在全國粗鋼總量中,鋼協會員單位占80.66%,其它單位僅占19.34%。但值得關注的是,在鋼材總量中,鋼協會員單位占比僅為57.52%,其它單位占比卻達到42.48%,超過粗鋼占比1倍多。這說明,鋼鐵聯合企業由于投入大、成本高、收益小、轉型難等風險問題,而不被實力有限的民企所青睞。為此,有相當一部分民營鋼企更樂意投資投入小、成本低、見效快、收益高、進退方便的純軋材企業,這確實是比較明智的選擇。因此,僅從粗鋼占比來考量20%非會員單位獲得是巨額利潤,肯定會感到不可思議的。但如果從占42.48%僅從事軋材生產的非會員單位來講,創造520元的噸材利潤,就有其合理性了,畢竟國家發改委的數據也不是什么“信手拈來”的。
所以,雖然國家發改委與中國鋼鐵協會由于統計范圍和口徑不盡一致,反映的指標差異也較大,但均顯示出2013年中國鋼鐵業的經濟效益遠比市場預期要好得多,完全印證筆者去年年中先后發表《“行路難”鋼企抗險能力在增強》和《今年鋼鐵業利潤或超去年10倍以上》兩篇文章對2013年行業盈利態勢的研判。由此感到,近些年來看淡鋼鐵、唱空鋼鐵業、輕視民營鋼企、鄙視鋼貿商、大打“悲情牌”,甚至自嘲自輕等種種以偏概全的論調成風,這確實是有些過了。因此,全面客觀正確的看待,包括民營鋼鐵企業和鋼鐵貿易商在內的中國鋼鐵業很有必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大家看清楚鋼鐵業的“正形”。
三、“統一度量衡”或許時不我待
曾記得,小時候在回答秦統一度量衡意義題目時,總會比較機械的回答:統一度量衡改變了戰國以來度量衡的混亂局面,方便了各地物品的相互流通,促進了市場繁榮和封建社會的發展,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和帝王統治。
然而,當今社會對數據的高度重視,以及執法不嚴等情況,使虛報瞞報、數據尋租等現象屢禁不止。而各自為政、數出多門等現象,也使宏觀調控、專家研究等具有很多不確定性。由此感到,在中國鋼鐵業“統一度量衡”或許時不我待,也迫切需要管理層拿出始皇帝“統一度量衡”的魄力和決心,嚴格執法,堅決打擊虛報瞞報、數據尋租等行為,嚴厲整頓并規范數出多門、口徑不一等現象,切實做到數據的真實可信,為中國鋼鐵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傳遞“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