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表示,2019年我國成功發射5米光學業務衛星和高分七號兩顆陸地遙感衛星,形成高光譜業務和亞米級立體衛星遙感觀測能力,在軌陸地衛星數量增加到10顆,高光譜數據整體獲取能力提升50%,立體觀測能力實現從1∶5萬到1∶1萬的跨越。同時,海洋一號C衛星、海洋二號B衛星和中法海洋衛星3顆衛星正式交付投入業務化運行,形成了業務和科研相結合的衛星骨干網。
在衛星數據覆蓋區域上,以覆蓋全國陸域、海域需求為主,境外需求以重點關注國家和地區的全覆蓋為主;在數據覆蓋頻次上,全國以年度、季度性覆蓋為主,部分國內指定區域達到月度覆蓋。
報告表示,在自然資源省級衛星應用技術中心建設方面,省級衛星中心由2018年的9個增加到2019年的31個,實現省級衛星應用技術體系全覆蓋。
去年利用衛星監測885家鋼鐵企業去產能
總臺央視記者注意到,不只是衛星觀測體系逐漸完善,遙感應用成效也非常顯著,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去產能等專項遙感監測,提供了重要的數據、信息和技術支撐。
自然資源部表示,2019年開展了鋼鐵、煤炭、船舶等去產能季度遙感監測,利用多源光學、熱紅外遙感影像數據,對885家鋼鐵企業及568 家地條鋼企業的用地情況及產能情況進行了監測與分析,為有關單位全面掌握我國鋼鐵廠數量及產能變化情況提供了重要數據與技術支持。
不僅是“去產能”,報告還指出,通過衛星遙感開展了全國新能源設施監測。以2米分辨率全國影像圖為數據源,完成了全國范圍風力發電機的智能提取,全面查清了全國風力發電設施的數量、范圍、分布、規模等基礎信息。此外,國家還采用2米分辨率國產遙感衛星數據,持續進行全國高爾夫球場遙感季度監測工作,為全國高爾夫球場監測監管和清理整治提供了科學可靠的技術支撐。
自然資源部表示,未來將以更大力度推進衛星應用,把遙感數據、產品、技術、軟件轉化為支撐自然資源管理的現實生產力,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