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產能過剩的問題可謂空前。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的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產能利用率分別僅為72%、73.7%、71.9%、73.1%和75%,明顯低于國際通常水平。
黃群慧認為,與以往的產能過剩相比,這一次的產能過剩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的挑戰是空前的,因此要充分認識到當前化解產能過剩的急迫性和緊迫性。
“本次產能過剩涉及的領域更廣,程度更嚴重,不僅傳統產業,而且光伏、風電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樣存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黃群慧指出。
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的持續發酵使得外需不振;另一方面,在經歷長達30多年的高速增長后,中國工業化進程步入后期階段,試圖等待經濟形勢復蘇后依靠快速經濟增長來化解產能過剩的可能性已很小。這都使得化解產能過剩的形勢更加嚴峻。
更重要的是,黃群慧認為,當前形成產能過剩的體制性原因還沒有根除。“特別是部分地方政府的不當介入,使產能過剩超出了市場競爭的正常范圍,只治標不治本的政策作用空間不大。”
因此,黃群慧認為,化解產能過剩要圍繞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建立長效機制。他認為,必須警惕政府不當干預市場的行為和短期化行政手段的過度使用,出現為了化解產能過剩采用“拉郎配”手段強行推進企業兼并重組。在建立長效機制方面,則需要從政府管理角度出發,改革政府投資體制,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從市場角度出發,則要著力營造公平競爭環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也在當天的吹風會上表達了類似觀點。
張立群表示,市場在資源配置當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市場競爭。“企業之間要相互比一比誰做得更好,誰做得更省,這個比較就必然要伴隨著一定的過剩產能,如果沒有產能過剩的話,市場競爭是很難充分開展起來。”
張立群認為,關鍵是要建立適應市場競爭環境的體制和機制。強化投資項目建設包括生產經營的責任和風險,通過必要的破產退出,通過追究必要的財產風險責任,把在投資項目建設方面鋪攤子、上項目、擴張規模的發展模式給糾正過來。
至于這輪產能過剩會持續多長時間,兩位專家都認為,這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2020年到2030年,我們會實現工業強國,在工業強國的情況下至少可以認為產能過剩不再是一個很突出的問題。”黃群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