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年前,數萬建設大軍來到這里,以頑強的意志戰勝惡劣的自然環境,樹起了新中國鋼鐵工業的一座豐碑。殊不知,在建造北京“鳥巢”的11萬噸鋼材中,有7萬噸就是由這個戈壁灘上的鋼鐵巨人提供的。
酒鋼集團董事長馮杰告訴《經濟日報》記者,1970年9月30日,酒鋼煉出第一爐鐵水。但很長一段時間內,酒鋼都處于“有鐵無鋼”的狀態,直到改革開放后的1985年,酒鋼才煉出了自己的第一爐鋼。正是改革開放,讓酒鋼迎來了大發展。
2013年,酒鋼銷售收入1223億元,同比增長了3.6%。“在全行業不景氣的情況下,3.6%的增長確實來之不易,但如果考慮到CPI等因素,我們也就打了個平手。”馮杰坦言,2011年酒鋼新領導班子組成之初,就面臨著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經營形勢日趨嚴峻的局面,供求關系的失衡,至今讓甘肅仍是全國鋼材價格最低的地區之一。
酒鋼怎么辦?在酒鋼集團總經理魏志斌看來,產能過剩是不爭的事實,必須搶抓改革機遇,贏得轉型升級的主動權。酒鋼領導班子的共識是,化解大體量單一產業帶來的結構性風險,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這是酒鋼轉型發展的惟一出路。
“轉型,首先要轉思維,要把過去生產導向的‘工廠式思維’,徹底轉變為市場導向的‘企業式思維’。”馮杰認為,目前酒鋼的非鋼業務已占據一半,客觀上看,酒鋼只有“產業”沒有“輔業”,而產業的發展必須靠“專業化”,專業化的運行必須靠“市場化”,一些不適合企業發展的產業應回歸“社會化”。
明確了思路,酒鋼開始了大刀闊斧的轉型探索——一方面圍繞鋼鐵產業鏈“上展下延”,做強做優鋼鐵產業;一方面依托當地豐富的風電、太陽能資源,發展“風電鋁一體化”項目,通過對熱電、余熱、煤氣的回收綜合利用,實現工業和能源資源的循環利用,構筑起“依托鋼、穩住鋼、提升鋼、延伸鋼、不唯鋼”的產業新布局。
今天的酒鋼,不僅有“鋼”還有“酒”,旗下的紫軒葡萄酒遠近聞名;不僅有“黑色”還有“有色”,在穩定碳鋼、不銹鋼市場的同時,鋁加工、鐵合金等將成為酒鋼新的產業支柱。目前,酒鋼已構建起互為支撐、優勢互補的多元產業格局,綜合發展的實力不斷增強。
在馮杰看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為酒鋼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將推動區域內鋼鐵、有色金屬、能源等資源依托型產業,走出一條低碳高效的耦合發展之路。
令人欣慰的是,酒鋼人正用自己的實踐,讓上述設想一步步成為現實。1000萬噸煤炭分質利用項目已于5月底啟動建設,業界矚目的東興鋁業載能特色鋁合金節能技術改造一期工程已建成投產……這些代表著世界先進水平的“大塊頭”項目,將成為酒鋼乃至甘肅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建設、打造河西工業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
“這些項目不僅滿足了國內及絲綢之路沿線市場的需要,也使區域內的礦產、風電等資源得到高效利用,實現了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互惠共享。”馮杰說。
對于酒鋼的未來,馮杰和他的團隊充滿信心:酒鋼要轉型,但絕不能停下步子去轉型,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讓步子快些、再快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