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定增數百億注入包鋼股份的包鋼選礦廠尾礦庫資源,曾備受資本市場關注。按計劃,項目預計2016年當年度凈利即可超過3億元,而滿產狀態下,年凈利可達到31.29億元。此外,作為包鋼股份從鋼鐵行業進入稀土行業的轉折點及其未來業績的重要保障,擬投資33億元的尾礦庫開發項目盈利預期對其舉足輕重。
但如今,該項目公告中甚少提及,在最近兩年年報的在建工程中也未見蹤影。《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項目是否開工對包鋼股份及包鋼集團多方采訪,但未能獲得回復。
投產與否無音訊
包鋼股份旗下的尾礦庫歷史悠久,并曾在行業內描繪了一個在技術的幫助下“變廢為寶”的故事。
但這個故事卻遲遲不見進展,眼看著過了原定的2016年10月,上交所的問詢函于11月9日送至包鋼股份,要求其披露項目的詳細狀況。
包鋼股份所擁有的尾礦庫承接自其控股股東包頭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包鋼集團),2014年3月,包鋼股份以非公開發行股份的方式,將尾礦庫資產作價269.31億元納入麾下。這一舉動超出市場預期,尾礦庫資產使得包鋼股份從鋼鐵行業一下跨步到稀土資源業,被視作包鋼股份轉型的節點。
從包鋼集團官網公開的信息來看,圍繞該項目的環境治理較受重視。2016年10月20日,《包鋼日報》報道稱,3家企業高管在市環保局領導的陪同下,到包鋼考察環保項目,其中就包括尾礦庫環境治理。這也是有關于尾礦庫項目最新的報道,項目的投產情況卻在包鋼集團的官網上難覓蹤跡。
包鋼股份2014年的可行性報告分析中披露,項目投入總資金32.91億元,建設周期3年。在問詢函中,上交所直言,公司尾礦庫資源開發利用工程項目建設的進展情況,是否已經建成投產。若尚未建成投產,請披露具體進度、項目建設未達預期的具體原因、保障及公司擬采取的應對措施。
為獲悉項目的最新進展,《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于11月10日多次撥打包鋼股份證券部電話,但始終無人接聽,記者繼而撥打包鋼集團董事會秘書處電話,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其規劃發展部知悉項目進展情況,但規劃發展部拒絕了記者的采訪請求。
盈利預測關乎業績
除了項目的進展情況,上交所對于項目是否能夠實現盈利預測也十分關注。
問詢函提到,若尾礦庫資源開發利用工程不能按期投產或不能按原有方案實施,請充分披露對上市公司的具體影響,包括尾礦庫資源是否將出現大額資產減值損失,包鋼集團履行盈利預測補償承諾的能力、方式及后續安排,是否會嚴重影響公司2016年度經營業績等。
這一項目確實與包鋼股份的業績有著關聯。
根據包鋼股份2015年3月的董事會決議補充公告,包鋼集團曾承諾,尾礦資源將在2016年實現3.23億元、2017年實現12.64億元、2018年實現19.52億元凈利潤。而若未能實現,包鋼集團將給予包鋼股份利潤補償。其中,優先以股份補償,次之現金補償。
投產僅3個月就能實現凈利潤超3億元,如此看來,包鋼集團及包鋼股份對于項目的盈利能力頗有信心。而這僅是達產率40%的狀態,包鋼股份在2014年的可行性報告中分析稱,在產銷一致,且精礦價格及生產成本保持穩定的情況下,滿產年度年凈利潤為31.29億元。
將積累了半個世紀的寶庫納入旗下,對上市公司而言,貢獻業績才是投資者所期待的,尤其在鋼鐵行業難以脫困的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