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就是要實現產品質量升級和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必須準確把握創新驅動、綠色發展、開放共贏三大關鍵。”5月17日,在第十屆中國國際鋼鐵大會上,鞍鋼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姚林指出了他對高質量發展的理解。
當前,中國鋼鐵工業在伴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后,進入產量峰值平臺震蕩調整期,呈現充分競爭態勢,鋼鐵行業成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領域。因此,姚林認為鋼鐵行業必須主動適應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大力推進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加快促進上下游產業合作,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
在過去幾年中,我國鋼鐵工業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粗鋼產能利用率逐步向合理區間回歸,鋼鐵行業逐漸走出低迷,內生動力有效增強,可以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在去產能方面,2016年中國政府提出用5年時間化解鋼鐵過剩產能1.5億噸,預計這目標將提前兩年實現,這其中也有鞍鋼的努力。鞍鋼在西南地區整廠關閉了兩個高爐全流程鋼廠,壓減產能400萬噸到500萬噸,分流安置員工15000人,加上間接分流員工25000人和企業改革內退的一些職工,共計六七萬人之多。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解決了長期以來擾亂市場的“地條鋼”的退出問題,直接帶來了螺紋鋼價格的上漲,使全行業得到良性發展,實現了“良幣驅逐劣幣”。據了解,2015年鋼鐵行業出現全行業虧損645億元,2017年重點大型企業實現利潤1773億元。
在降杠桿方面,鋼鐵企業負債普遍降低。2017年末中國鋼鐵協會會員企業負債率同比降低2.56個百分點,鞍鋼同比降低5.15個百分點。
這些措施效果的持續顯現必將為中國鋼鐵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此外,中國鋼鐵高質量發展,必將促進全球產業進步。中國鋼鐵去產能成效突出,為世界鋼鐵回暖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成為助推世界鋼鐵產業上下游企業發展的重要動能,給全球鐵礦石供應商,工程設計,設備制造商,下游材料使用者創造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三大關鍵推動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
對于如何實現轉型升級,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姚林指出,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準確把握“創新驅動、綠色發展、開放共贏”三大關鍵。
創新是引領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創新是鞍鋼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構成,是鞍鋼精神的核心內涵。在創新方面,結合鞍鋼的實踐探索,姚林分享了一些做法:
一是持續推進創新要素進步,實現創新能力提升。鞍鋼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完善研發實驗室、中試線等大型試驗裝置和裝備建設,形成了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多個研發平臺;承擔數1項國家科研課題,獲得多項國家科技獎成果。
鞍鋼不斷加強科技人才智力支撐,通過與全球范圍內多所大學組建聯合研發團隊,增強了創新能力;通過培養、引進和激勵等各種方式,造就了一批領軍型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開展大眾創新,建設職工創新工作室達到177個,其中李超創新工作室獲“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稱號。
鞍鋼突出市場牽引、未來需求牽引,緊盯下游行業未來發展需求,建立“全鏈條”思維,聯手下游企業,為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共建航空航天、汽車、軌道交通等金屬材料聯合實驗室。
二是持續加強產品和工藝技術創新,實現產品升級和效率提升。鞍鋼開發高性能鋼鐵產品和材料,以最小的資源投入,滿足更高的要求。鞍鋼聚焦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鋼鐵新材料,提高“高、精、尖”產品的市場供給量,實現產品結構優化和質量升級。鞍鋼超高強海工鋼、全系列高速鐵路鋼軌、汽車高強鋼、鈦合金等,應用于國家重點工程,在世界各地頻頻亮相,為鞍鋼產品贏得了良好聲譽和影響。鞍鋼開發先進的工藝技術,推進產品質量、生產效率的提升。
此外,鞍鋼開發一系列核心技術,如針對中國低稟賦鐵礦石開發高效的采選技術,高強高韌性新一代控軋控冷技術和高端制品系列制造技術等,極大地促進了鞍鋼技術指標的進步和產品質量的升級。
三是持續以信息化技術推動智能制造。鞍鋼推動智慧礦山建設,推進鋼鐵冶金智能制造和“互聯網+推進產業”轉型。
在綠色發展方面,新環保法的實施、環保稅的征收、鋼企超低排放等倒逼鋼鐵企業加大環保投入,持續綠色發展。對綠色發展,姚林分享了兩點措施:
一是要加強技術創新,推進節能減排技術應用。鞍鋼通過焦爐煙氣脫硫脫膠,回收利用和能源管控等技術,統籌規劃和實施各工序余熱余能的效益,使自發電比例達到70%(不包括燃煤電場)。鞍鋼通過污水處理技術,使冶金場區廢水全部利用。此外,鞍鋼鲅魚圈鋼鐵基地成為綠色單位稱號、中國鋼鐵工業清潔生產環境友好企業。
二是加強模式創新,建設與城市和諧共生的能源工廠。鞍鋼針對脫硫難題,研究開發了可行性方案,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和優勢,取得了顯著成效,得到國家主流媒體的高度關注。在實現低碳發展方面,鞍鋼礦業榮獲全國踐行生態文明綠色企業稱號。
最后,姚林指出,在新時代,鋼鐵企業要秉承開放共贏的理念,既要積極尋求國際產能合作,在合作中互惠互利共謀發展,為當地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又要加強全行業和產業鏈的溝通交流和合作,通過交流,增進相互了解,努力構建開放的新格局,共同推動鋼鐵工業良性發展。
當前,中國鋼鐵工業在伴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后,進入產量峰值平臺震蕩調整期,呈現充分競爭態勢,鋼鐵行業成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領域。因此,姚林認為鋼鐵行業必須主動適應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大力推進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加快促進上下游產業合作,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
在過去幾年中,我國鋼鐵工業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粗鋼產能利用率逐步向合理區間回歸,鋼鐵行業逐漸走出低迷,內生動力有效增強,可以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在去產能方面,2016年中國政府提出用5年時間化解鋼鐵過剩產能1.5億噸,預計這目標將提前兩年實現,這其中也有鞍鋼的努力。鞍鋼在西南地區整廠關閉了兩個高爐全流程鋼廠,壓減產能400萬噸到500萬噸,分流安置員工15000人,加上間接分流員工25000人和企業改革內退的一些職工,共計六七萬人之多。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解決了長期以來擾亂市場的“地條鋼”的退出問題,直接帶來了螺紋鋼價格的上漲,使全行業得到良性發展,實現了“良幣驅逐劣幣”。據了解,2015年鋼鐵行業出現全行業虧損645億元,2017年重點大型企業實現利潤1773億元。
在降杠桿方面,鋼鐵企業負債普遍降低。2017年末中國鋼鐵協會會員企業負債率同比降低2.56個百分點,鞍鋼同比降低5.15個百分點。
這些措施效果的持續顯現必將為中國鋼鐵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此外,中國鋼鐵高質量發展,必將促進全球產業進步。中國鋼鐵去產能成效突出,為世界鋼鐵回暖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成為助推世界鋼鐵產業上下游企業發展的重要動能,給全球鐵礦石供應商,工程設計,設備制造商,下游材料使用者創造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三大關鍵推動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
對于如何實現轉型升級,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姚林指出,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準確把握“創新驅動、綠色發展、開放共贏”三大關鍵。
創新是引領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創新是鞍鋼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構成,是鞍鋼精神的核心內涵。在創新方面,結合鞍鋼的實踐探索,姚林分享了一些做法:
一是持續推進創新要素進步,實現創新能力提升。鞍鋼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完善研發實驗室、中試線等大型試驗裝置和裝備建設,形成了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多個研發平臺;承擔數1項國家科研課題,獲得多項國家科技獎成果。
鞍鋼不斷加強科技人才智力支撐,通過與全球范圍內多所大學組建聯合研發團隊,增強了創新能力;通過培養、引進和激勵等各種方式,造就了一批領軍型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開展大眾創新,建設職工創新工作室達到177個,其中李超創新工作室獲“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稱號。
鞍鋼突出市場牽引、未來需求牽引,緊盯下游行業未來發展需求,建立“全鏈條”思維,聯手下游企業,為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共建航空航天、汽車、軌道交通等金屬材料聯合實驗室。
二是持續加強產品和工藝技術創新,實現產品升級和效率提升。鞍鋼開發高性能鋼鐵產品和材料,以最小的資源投入,滿足更高的要求。鞍鋼聚焦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鋼鐵新材料,提高“高、精、尖”產品的市場供給量,實現產品結構優化和質量升級。鞍鋼超高強海工鋼、全系列高速鐵路鋼軌、汽車高強鋼、鈦合金等,應用于國家重點工程,在世界各地頻頻亮相,為鞍鋼產品贏得了良好聲譽和影響。鞍鋼開發先進的工藝技術,推進產品質量、生產效率的提升。
此外,鞍鋼開發一系列核心技術,如針對中國低稟賦鐵礦石開發高效的采選技術,高強高韌性新一代控軋控冷技術和高端制品系列制造技術等,極大地促進了鞍鋼技術指標的進步和產品質量的升級。
三是持續以信息化技術推動智能制造。鞍鋼推動智慧礦山建設,推進鋼鐵冶金智能制造和“互聯網+推進產業”轉型。
在綠色發展方面,新環保法的實施、環保稅的征收、鋼企超低排放等倒逼鋼鐵企業加大環保投入,持續綠色發展。對綠色發展,姚林分享了兩點措施:
一是要加強技術創新,推進節能減排技術應用。鞍鋼通過焦爐煙氣脫硫脫膠,回收利用和能源管控等技術,統籌規劃和實施各工序余熱余能的效益,使自發電比例達到70%(不包括燃煤電場)。鞍鋼通過污水處理技術,使冶金場區廢水全部利用。此外,鞍鋼鲅魚圈鋼鐵基地成為綠色單位稱號、中國鋼鐵工業清潔生產環境友好企業。
二是加強模式創新,建設與城市和諧共生的能源工廠。鞍鋼針對脫硫難題,研究開發了可行性方案,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和優勢,取得了顯著成效,得到國家主流媒體的高度關注。在實現低碳發展方面,鞍鋼礦業榮獲全國踐行生態文明綠色企業稱號。
最后,姚林指出,在新時代,鋼鐵企業要秉承開放共贏的理念,既要積極尋求國際產能合作,在合作中互惠互利共謀發展,為當地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又要加強全行業和產業鏈的溝通交流和合作,通過交流,增進相互了解,努力構建開放的新格局,共同推動鋼鐵工業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