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在采購煤炭時,鐵路直達一直是運輸的首選方式。然而,高昂的單趟運費如同一個頑固的“瓶頸”,嚴重制約著成本的優化。但隨著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深入推進和多式聯運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破解運輸成本難題迎來了久違的政策東風。原料采購部憑借敏銳的市場洞察力,果斷跳出傳統運輸的思維定式,一場煤炭物流模式的創新突圍戰就此打響。
如今,一條全流程優化的煤炭運輸新路徑已清晰呈現:煤炭從產地煤礦經公路短途轉運至港口,再借助運河、長江、贛江水運大動脈,直達九江港口鐵路進廠,或經樟樹碼頭轉由汽車進廠。這一“公路+水運+鐵路/公路”的多式聯運組合,徹底打破了單一鐵路運輸的局限。與傳統鐵路直達模式相比,“水鐵、水公聯運”模式使物流成本降低10%-15%。
今年以來,隨著水運渠道的進一步提升,為雙軌聯運注入了更強勁的動力。通過汽車運輸雙向配載模式,煤炭運抵碼頭后,運輸車輛可同步搭載返程貨物,讓公路運輸車輛“不空跑、不閑置”。這一舉措不僅使運輸效率得到顯著提升,還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充分激活了公路運輸的潛能,讓每一輛運輸車輛都發揮出最大價值。
“雙軌并行不僅降低了物流成本,更增強了供應鏈韌性。”原料采購部燃料室經理蔣子奕的話語道出了這一模式的深層價值。在極端天氣、運力緊張等突發情況面前,多元化的物流通道如同多道保險,有效規避了單一運輸方式中斷帶來的風險,保障了煤炭供應的穩定暢通,為企業的正常生產運營提供了堅實的物流支撐。
從單一運輸到雙軌并行,從成本制約到降本突破,原料采購部以創新思維破解發展難題,在產業鏈供應鏈優化中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組合拳”。更值得期待的是,從今年七月開始,一系列公開招標措施的落地實施,讓煤炭物流成本在上半年的基礎上再降10%,持續釋放降本紅利。